發掘台灣音樂之美 - 聽見福爾摩沙四重奏
福爾摩沙四重奏是2002年由四位與台灣有淵源的年輕音樂家在台巡演時創立。2006年獲得第十屆倫敦國際弦樂四重奏大賽首獎及阿瑪迪斯獎得主。美國知名的瓜內里弦樂四重奏大提琴家/ David Soyer 讚譽福爾摩沙四重奏是“這個世代最頂尖的弦樂四重奏之一”;英國著名《弦樂》雜誌(The Strad)讚譽他們的演出“淋漓盡致扣人心弦“;古典音樂《留聲機》雜誌(Gramophone)亦形容該團表現“超乎尋常的精緻”。
十六年來該團致力於推廣來自台灣的聲音,傳遞在地文化遺產,並為弦樂四重奏探索多樣且大膽的⼆十⼀世紀新音樂素材。目前福爾摩沙四重奏是美國和加拿大許多組織和機構的常駐樂團,除了專精演出西方傳統四重奏曲目外,並以推廣來自台灣的聲音,做為文化的音樂橋樑。
四重奏目前的成員:林允白、李家瑋、陳則言、黛博拉‧裴皆是傑出的獨奏、室內樂和管弦樂團演奏家。他們分別從茱麗亞音樂院、寇蒂斯音樂院、新英格蘭音樂院取得文憑後,在美國、歐亞各大音樂廳演出,並於許多音樂大賽,如: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、Naumburg 國際小提琴大賽、Primrose 國際中提琴大賽、Tertis 國際中提琴大賽,以及Fischoff 國際室內樂大賽中獲獎。
福爾摩沙四重奏的錄音分別由 EMI、New World 、Delos及Bridge唱片發行。目前他們分別任職於南加大、羅斯福大學、東密西根大學等,教授獨奏、樂團曲目及室內樂課程。
樂團成員:
小提琴/ 林允白(Jasmine Lin)、李家瑋(Wayne Lee)
中提琴/ 陳則言( Che-Yen Chen)
大提琴/ 黛博拉‧裴( Deborah Pae)
給孩子的繪本: 貝多芬住的39個公寓
貝多芬 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s Rasumovsky, Op. 59
作品18的六首弦樂四重奏,雖然在許多點上也可看出貝多芬獨特的手法,但其總脫不了海頓與莫札特等舊時代風格的影響,但到了作品59這三首四重奏曲時,便完全屬於貝多芬的音樂。
這三首樂曲全部題獻給拉茲莫夫斯基伯爵(Andreas Rasumonsky),他是俄羅斯派駐在維也納的大使。在其官邸中有一支當時堪稱全歐洲一流的弦樂四重奏團體,伯爵本人並親自擔任第二小提琴的演奏。這三首四重奏曲中,也有兩曲中出現了俄羅斯民謠。(大木正純,《貝多芬》,音樂之友社出版,pp.191-192)
第3號 C大調 Op.59-3
本曲第四樂章具有當時貝多芬最雄偉的結構力而名聞遐邇,又被稱為《英雄四重奏》。(大木正純,p.201)
在這首四重奏的草稿記事本中,貝多芬了一小行的自勉:「雖然你現在正要被捲入社會的洪流中,面對可能來臨的種種社交困境,仍要持續工作,別再將耳聾一事掩飾下去,作品中也要誠實表達出此事。」正因為種勇敢,這首四重奏在奧地利一地,素有「英雄」四重奏的別名。
此三首四重奏中,因本曲是三曲中最傳統的一首,在當時較受歡迎。(許麗雯,p.74)
(以下節錄維基百科)
而中期的弦樂四重奏則是非常受歡迎的三首《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》和兩首帶標題的10和11號:「豎琴」和「嚴肅」[45]。《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》是貝多芬在創作Op.18約五年之後的再次回歸。它們是獻給駐維也納的俄國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。這三首作品對弦樂四重奏的意義可比《英雄交響曲》對交響曲的意義。它們既顯示了貝多芬開闊的視野,又讓人看到了貝多芬嫻熟鋼琴技巧的影子。它們拓展了弦樂四重奏的音樂形式,將情感與戲劇性結合到一個新的高度。 《綜合音樂報》寫道:
“ | (它們)吸引了所有音樂愛好者的注意力,……很長很難懂,是經過深思熟慮寫出的作品,但並非所有人能領會。 | ” |
《綜合音樂報》之所以說「長」,大概是源於第一首和第二首四重奏,它們在長度上的確只被後期的同類作品所超過。而第一首的所有樂章都是奏鳴曲式。而且這對比起貝多芬原先打算的,已經是縮短了的。開始先是大提琴流暢的曲調,再是小提琴加入,給人一種空曠的感覺。第二樂章8分多鐘的諧謔曲長度實在空前。第三樂章柔板是非常慢而且悲傷的。第四樂章則是一粗暴的主題,被貝多芬命名為「俄羅斯主題」。而第二首e小調則顯示了貝多芬對短小簡潔的表達方式的興趣。第二樂章猶如頌歌,而「俄羅斯主題」這次則以諧謔曲的形式出現,此曲調往後也為穆索爾斯基所用。第三首C大調的開章與海頓的創世紀開頭「混沌」意境相通,開頭即是一下強奏。第二樂章憂鬱壓抑,最是動人心弦。而在這第三首弦樂四重奏裡面,並沒有「俄羅斯主題」的出現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