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

中提琴的發展歷史及重要曲目



中提琴簡介及發展歷史
中提琴是一種弓弦樂器,其音域比小提琴低完全五度。比大提琴高八度。其空弦從粗到細依序是c-g-d'-a'。音色相較於小提琴、大提琴顯得相對隱晦。平時使用中音譜記號(alto clef)記譜,高音域則使用高音譜記號。
在18世紀中葉之前,中提琴只在管弦樂團中使用。之後隨著弦樂四重奏的興盛,成為室內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。但當作獨奏樂器使用則要一直到18世紀後半。著名的中提琴獨奏曲有史塔密茲(C. Stamitz)的《D大調中提琴協奏曲》,白遼士的《哈羅德在義大利 Harold en Italie》及舒曼(R. Schumann)的《童話故事》(Fairy Tale)等。



中提琴的結構和材質都和小提琴相近,只是在尺寸上更大一些,音色更具變化性。和小提琴不同的是,中提琴沒有標準長度。為了和小提琴的音色和諧,最佳中提琴的長度是21英寸。這個尺寸不適合像小提琴一樣演奏。因此幾個世紀以來,中提琴家和提琴製作師不斷常常修改中提琴的尺寸和形狀,使之更短更輕,但同時保證有足夠大的共鳴箱來體現中提琴的音色。





通常中提琴的體積更大,弓弦更長。左手可以演奏出更寬更強的顫音,右臂運弓的距離離身體更遠。演奏者必須將左肘伸得更遠甚至彎過來,這樣手指才能夠到最低的弦。只有手指穩定有力才能發出一個清晰的音。中提琴的弦通常比小提琴粗一些,因此音色更柔和低沉。中提琴的弓比小提琴略長一些,是提琴類樂器中最長的弓,弓頭略寬一些,重量大概是70到74克,小提琴的弓重量在59到71克之間。



中提琴樂曲

20世紀之前
在早期管弦樂中,中提琴部分通常是作為和聲出現,偶爾有一些旋律部分。當它演奏旋律的時候,往往是其他弦樂器旋律同度或高八度的重複。巴赫的布蘭登堡第六協奏曲是一個例外,樂曲使用兩把中提琴作為主旋律。又如埃克托·白遼 士(Berlioz)創作的「哈羅德在義大利」(Harold in Italy)其實就是一首中提琴協奏曲。在室內樂中,中提琴是一個重要的角色。莫扎特的「弦樂五重奏」系列,將中提琴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。他的作品採用兩把中提琴,一把作為獨奏,另一把作為和聲,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。莫扎特的「交響協奏曲」(Sinfonia Concertante)里,中提琴和小提琴一樣重要。由於中提琴演奏技能要求較高,因此20世紀前中提琴的著名作品相對較少。中提琴家不得不演奏一些改編自小提琴,大提琴或其他樂器的樂曲。

Yuri Bashmet wikipedia
Maxim Vengerov wikipedia
莫札特,交響協奏曲 (第一樂章)


Pinchas Zukerman wikipedia
舒曼,童話故事 (第一樂章)



布拉姆斯,中提琴奏鳴曲Op.120 No.1 第二樂章


20世紀及以後
20世紀早期,隨著Lionel Tertis 及 William Primrose等中提琴演奏家的湧現,更多的作曲家開始創作中提琴樂曲。英國作曲家阿瑟·布利斯、約克·鮑恩 (York Bowen)等人都曾為Tertis創作過作品。William Walton和Bela Bartok也創作了著名的中提琴協奏曲。20世紀末期,作曲家們創作了大量的中提琴曲目,如俄羅斯作曲家阿爾弗雷德·施尼特凱和波蘭作曲家克里斯多福·潘德列茨基創作了中提琴協奏曲。

Walton中提琴協奏曲



亨德密特中提琴無伴奏奏鳴曲 OP.25 No.1 第四樂章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