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

Hilary Hahn- A Portrait 希拉蕊‧漢恩 與 Korngold小提琴協奏曲

Korngold小提琴協奏曲










以下內容引用自http://blog.roodo.com/milsteinheifetz/archives/5729843.html

康果爾德與他的小提琴協奏曲


康果爾德全名埃里希‧沃夫剛‧康果爾德(ErlichWolfgang Korngold),是二十世界非常重要的奧裔美籍作曲家(以下簡稱為康氏),1897年的5月29日康氏誕生於奧地利的布諾市(Brno),父親尤利烏 斯Julius Korngold(1860-1945)是當時維也納《自由時報》的音樂評論家,從小康氏即展現他在作曲方面的才藝,1907年他以年僅十歲的年紀所完成 他生平的第一部作品《黃金Golden》清唱劇,之後他的才華受到馬勒的賞識,並在馬勒的推薦之下,開始和當時奧地利的知名作曲家捷姆林斯基 A.Zemlisky學習作曲。
隔年,他又完成了芭蕾舞作品《雪人Der Schneemann》的創作,兩年後(1910)由恩師完成這首作品的管弦樂配製,並在維也納歌劇院首演,由於曲風大膽感性,在當時的樂界造成極大的爭議與震撼。

同年,他的第一首管弦樂作品《舞台劇序曲SchauspielOuverture》在德國萊比錫演出時,在場的一位美國樂評家對他有如此的讚賞:『十四歲的康已經能夠寫出這樣的作品,當他到了二十八歲時,還有什麼作品是他所辦不到的呢?想起來真是令人感到吃驚!』


當時康氏的作品還包括《鋼琴三重奏》(1909完成)及1911年所創作的《E大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》,此曲深受著名鋼琴家史納貝爾(A.Schnabel)的青睞,並數度被史納貝爾當成巡迴演奏的必備曲目。  

十九歲時康氏接連完成《波利克拉特的指環Der Ringdes Polykrates》及《維奧蘭塔Violanta》兩齣獨幕歌劇,並於1916年的3月28日當天,在德國慕尼黑完成這兩件作品的首演。 

康的名氣在他還未滿二十歲前就已經非常響亮,就連當時知名的作曲家李察‧史特勞斯(R.Strauss)及浦契尼 (G.Puccini)都對他的才氣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.1920年他完成第三部歌劇作品死城《Die Tote Stadt》,並在德國漢堡及科隆完成首演,獲得非常大的成就.

此時康氏的聲望已達到頂峰,同年他獲聘為維也納音樂學院的作曲教 授,並獲奧地利總統所頒授最崇敬的『教授』榮譽。 1927年,他又完成歌劇《赫利亞納的奇蹟Das Wunderder Heliane》的創作,第二年在維也納當地的《新維也納日報 Neue Wiener Tagblatt》所做的調查中,康氏和荀白克A.Schonberg被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。

1934年,在奧地利製片家賴因哈特Max Reinhardt的邀請之下,康氏首次到美國,為賴因哈特所製作的電影《仲夏夜之夢》做音樂部份的編排工作(音樂部份改編自孟德爾頌的《仲夏夜之夢》, 本片曾獲1935年奧斯卡最佳攝影及剪輯兩項大獎)。而後他又回到維也納,直到1938年為了躲避納粹黨的迫害才舉家移民到美國。



電 影 配 樂 的 大 師

從1938年到二次大戰結束這段時間,康氏大多數的創作大都集中在好萊塢的電影配樂,並先後在1936年以風流世家《Anthony Adverse》及1938年以羅賓漢的冒險《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》兩部電影
中的配樂,贏得兩座奧斯卡金像獎的最高榮譽。隨後他在1939年完成生平最後一部的歌劇作品卡特林《Die Kathrin》的創作。


1943年他歸入為美國籍,二次大戰結束後,康氏的創作又回到絕對音樂,作品包括《小提琴協奏曲》、大提琴協奏曲》、《為弦樂團的交響小夜曲》(1946年由指揮大師福特萬格勒首演)及《#F大調交響
曲》等。

1957年的11月29日,康氏在他的第二個故鄉好萊塢與世長辭。 康氏以他過人的天份和深厚的學院派功力,游刃有餘地橫跨當時的古典及電影配樂界,就如 同他生前所說:『對我來說,創作電影配樂或歌劇,協奏曲是沒有差異的。』這也是他能立足於二十世紀樂壇的最主要因素,1975年在他去世將近二十年後,他 的歌劇《死城》又再度被搬上紐約的表演舞台,獲得極大的成功,並掀起一股『康果爾德熱』,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康氏的作品除了不定期被演奏之外,同時也 被許多唱片商看中,並發行過不少張的CD唱片。

名 曲 與 大 師

1937 年,康氏在接受維也納當地報紙訪問時,曾透露想譜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,可惜當時為了躲避戰火而無法實現。 到了1945年康氏終於在美國完成這首作品,此曲原是為他的老友--波蘭猶太裔的小提琴家胡伯曼B. Huberman而寫,不過後來卻改由當時小提琴界的天王 --海飛茲J.Heifetz擔任此曲的獨奏,1947年的2月15 日在勾爾許曼V.Golschman指揮聖路易士Saint Louis 交響樂團的伴奏之下,共同完成這首曲子的世界首演。 不久後這首曲子也由弗萊什C.Flesch的得意門徒金沛爾B.Gimpel與名指揮家克倫貝勒O.Klemperer合作,在維也納完成歐洲的首演,由 於海飛茲及金沛爾的精彩演出,使得這首作品的名望大增,而後康氏將這首曲子獻給馬勒的遺孀Alma-Mahler(當時她也已定居於好萊塢)以感念馬勒當 年的賞識。 1953年的1月,美國RCA唱片公司邀請海飛茲完成此曲的錄音並發行唱片,為此曲的首版錄音。這首《D大調協奏曲》一共分為三個樂章,其中的幾段旋律曾 出現在康氏早期的電影配樂中,例如第一樂章一開始的長段小提琴主奏的旋律曾出現在1937年的電影《另一個黎明Another Dawn》中,第二主題則出現在1939的電影《朱勒斯Juarez》,第二樂章〈羅曼史Romance〉則在1936年得獎的電影《風流世家 Anthony Adverse》中出現,最後一個樂章〈甚快板Vivace〉則是出現在1937年的電影《乞丐王子Prince and Pauper》中。 雖然這首協奏曲的名氣不小,但不知道是海飛茲拉得太好或其他因素,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其他的小提琴家的興趣,一直到1974年才由德國小提琴家霍爾許U. Hoelscher完成第二次的錄音,整整相隔了二十多年之久。不過繼霍爾許之後,帕爾曼及夏漢等重量級的小提琴家開始為這首曲子灌錄唱片,到了二十世紀 的末期,這首作品的行情一直看漲,相繼受到許多小提琴新秀的喜愛,並爭相錄製成CD唱片,至今除了已有八個不同的CD版本(外加一個現場錄音版本)問世之 外,同時也成為許多新世代小提琴家的必備曲目,本文的最後將這些版本列表並供參考之用。

廠牌及編號錄音年化獨奏者指揮與樂團備註
RCA9026-617521953海菲茲A.Wallenstein w.洛杉磯愛樂為世界首次的錄音版本,發行過很多次,此處編號為海菲茲全集的第21輯
EMI2435732511974U.HoelscherW.Mattes w.斯圖亞特廣播OHoelscher為德國中生代小提琴家的代表
EMI2435625901980帕爾曼普列文w.匹茲堡SO曾多次發行,此處編號為帕爾曼專輯中的一張CD
DG4398861993夏漢普列文w.倫敦SO國內樂迷相當熟悉的新生代小提琴家
Naxos85535791995Vera TsuYu Long w.Razumovsky管弦樂團獨奏者為中國大陸小提琴家徐惟玲
Dorian902161995Ulrik-Anima MatheA.Litton w.達拉斯SO
Decca4524811996Chantel JuilletJ.Mauceri w.柏林廣播交響樂團C.Juillet女士曾來台演奏
Centaur25131999M.CucksonP.Freeman w.捷克國立交響樂團
Music&Arts7661947海菲茲E Kurtz w.愛樂交響樂團現場錄音版本。1993年以CD發行



沒有留言: